《中国好声音》还是中国好小品?

2013年07月25日18:06   娱乐专栏  作者:李星文   我有话说

  去年的导师真的像导师,甚至像《非你莫属》中的“老板团”,选手命运操之于导师之手。今年主宾移位,导师不像导师,反倒如同《非你莫属》里的求职者,选手也不再是“受气包”,个个都成了你争我夺的香饽饽。

  《中国好声音》去年异军突起,今年第二季一开场就登临同类节目收视率和话题热度榜首。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个唱歌节目能从一群唱歌节目中脱颖而出,总有它的说道。是的,去年就火,有些杀手锏是继承下来的。而今年威名不坠,还因为2.0版本里注入了新感觉。

  首先,《中国好声音》越来越“中国达人秀”化了。一家公司的两件产品,模具难免有所雷同,这不奇怪。去年的“好声音”刚刚进入公众视野的时候,也有一边唱歌一边讲故事,甚至讲故事能力超过音乐能力的歌手比如徐海星,但抓住大众注意力的主要还是一道道独特声线和一轮轮转椅子悬念之间的奇妙关联。今年选手的实力事实上是增强了,如果不动用特别的筛选手段,不到专业歌手里淘换爬剔,怎么抵挡如狼似虎的同类节目的攻势?只是转椅子的悬念不再强劲,观众心里没有一只随时可能掉落,也可能不掉落的靴子时,讲故事的重要性进一步上升了。

  于是,我们看见了专业歌手姚贝娜在唱哭自己也唱哭导师之后,显出了《甄嬛传》声优的本色,“师从刘欢”的传言也在场外长了翅膀。我们看见了两位年过40岁的带着女儿参赛的爸爸选手,我们看见了年过六旬的摇滚寻梦者跨越香江而来,我们看见了一个因为家境贫寒而一度中断音乐梦想的孩子站上了舞台。我们还看见了新晋导师张惠妹第一个为自己的“老相识”转身,顺带弥补了那英去年为了“避嫌”而没有转身的遗憾.。.

  选手们多来自音乐学院,或者驻唱于都市酒吧,有的在其他比赛中拿过名次,有的早已在圈内站稳脚跟。他们带来了自己的好声音,也带来了自己的酸楚故事。没错,甜蜜的故事只合独自体味,而酸楚的故事更能引人共鸣。这是一档音乐节目,更是一场需要剧情和煽情的秀(香港人叫骚)。不秀就无从散发魅力,不骚就无法脱颖而出。选手们在编导启发下很快入戏,而导师们也迅速进入了规定情境。

  四大导师换了两个,刘欢和杨坤下,阿妹和汪峰上,那英和哈林继续。去年的导师真的像导师,甚至像《非你莫属》中的“老板团”,时不时上演一曲之后无人转身的戏码,还会动用毒舌把某个选手喷得脸上无光--选手命运操之于导师之手。今年主宾移位,导师不像导师,反倒如同《非你莫属》里的求职者,选手也不再是“受气包”,个个都成了你争我夺的香饽饽。也许是经过了严格的海选,也许是编导们进行了剪辑,总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唱了半天没人要的“事故”。

  选手皱眉眯眼拔高音,导师激情难捺大转身,是每轮歌唱都会发生的事。开嗓前心如鹿撞,唱完后幸福的烦恼,是每位歌者的待遇。导师们都以一种相见恨晚的饥渴,以一种不愿意擦肩而过空悲切的决绝,热切邀请选手加盟自己的团队。那英是霸气的代名词,她的口头禅是“我是去年的冠军导师,来我这儿吧”,“你要孝顺的话,就听你父母的”。阿妹是一上场就HIGH型导师,她的竞选口号是“新的导师,新的冠军,请加入阿妹FAMILY”,貌似娇弱不胜,抢人时决不手软。哈林开始还有种“不跟女人一般见识”的超脱,后来就调动如簧巧舌,为每位选手描述美妙而独特的前景。汪峰不如那英自如,不如阿妹感性,不如哈林急智,但他有自己的绝活儿:身体力行,他下场与选手合唱一曲,实现了零的突破。

  两期看下来,那英越来越能说,我怀疑她的口才已经超过华少。哈林越来越能挑事,我怀疑他制造戏剧效果的能力已超过导演。当然有时候会觉得假,觉得“好声音”成了“好小品”。可再一想,这又不是音乐学院的入学考试,唱得动听是种享受,争得破头也是种乐子,对不?

文章关键词: 《中国好声音》 导师 选手 小品 好声音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