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摘要: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杂志《青年电影手册》为半年刊。特别邀请了名编剧程青松任主编,并邀请张献民、崔卫平、郝建、杜庆春、朱大可、朱其、张亚旋、崔子恩、吴文光等知名影评人撰稿。

前言:六月彩虹 主编 程青松

2011年12月,我与蔡康永、金星、宋丹丹一起获得了中国首届彩虹媒体奖。得到这样的奖,感觉责任更加重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也谢谢李银河老师、蔡康永先生成为我们第五辑《青年电影手册》的推荐人。六月的彩虹,温暖而美丽。第五辑《青年电影手册》值得关注的还有戴锦华、郝建老师的电影评论,王超、范立欣导演的访问,以及“REDU 热度”《青年电影手册》华语十佳暨第三届“金扫帚”奖颁奖典礼的相关内容,我们对中国电影有一份深切的关注与爱,大家可以去细细体会。……[全文]

张国荣的眼睛 陈凯歌

在平凡的现代生活中还有传奇吗?张国荣给了我一个回答。他的死是他的传奇的落幕,没有掌声,却有从高空中坠落时被撞落的花朵相伴随。听朋友说,他被摔得粉碎,唯有脸是好的。过去看他许多相片,其中一种眼睛低垂,头也低着,嘴角一弯浅笑,讽刺般的,似乎他早就预知了自己的结局。我们再也看不到他抬起他的眼睛,注视,流露出千般多情。这是一双上帝都不忍摔碎的眼睛……[全文]

对谈《得闲炒饭》 许鞍华 范坡坡

2009年一部《得闲炒饭》横空出世,产后的喜剧明星吴君如(微博),与久违的老牌玉女周慧敏,共同演绎未婚妈妈、女同性恋、双性恋、姐弟恋的禁忌故事。这部让娱乐记者和同志社区共同期待许久的片子的上映并未赢得预期的反响。许鞍华这些年在内地香港两地辗转拍片,沉沉浮浮,对于自己的影片她已经有了非常清醒的见解,让我们听她讲述一些其中观点。……[全文]

张国荣之浮生六记 程青松

“没法找到一个永生的国度,不如拥抱。”(《陪你倒数》)张国荣渴望拥抱的是什么?是刹那的永恒,还是永远的解脱?生命并非由我们自己选择,死亡呢?可以由自己来选择吗?最后的时刻,他看见了什么?看见他是一只飞鸟还是一只做梦的蝴蝶,一只路过的蜻蜓?抑或一道乍现的春光,一阵微风,一个叫做“十仔”的孩子?我宁愿相信,他看见的是来时路……[全文]

中国电影骑着金扫帚飞翔吧 程青松

2011年也是中国电影烂片最多的一年,各种烂片泥沙俱下扑面而来,这一年伪大片横空出世,山寨喜剧再接再厉,劣质古装片自娱自乐,雷人惊悚片伤人于无形。成本虚高、片酬虚高,很多投资迷信大明星、大成本,而没有把钱花在刀刃上。大牌导演、一二线演员纷纷入烂片的浑水,卖腐、鬼扯、穿越,2011 年的中国电影的原创力严重匮乏,总体质量令观众大为失望,国产影片信誉岌岌可危。……[全文]

关不住的春光 范坡坡

华语同志电影是一个禁区,一桩难题,一种少数,一片寂寞。可这又是一道彩虹,一盏橘灯,一幅画卷,一束春光!对,一束关不住的春光,顽强地投射在并不那么包容的华人社会中。本期《青年电影手册》的专题部分,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尽量选择了对观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华语同志电影、电影人、电影节,进行评论、采访、记录,影像面前的人们显得格外平等。……[全文]

金扫帚能否扫去电影业尘垢 何勇海

草根意见不可不察。一部电影是好是坏,首先要看观众口碑,尊重市场和观众。被提名“最令人失望”者,虽有再拍烂片的权利,但观众更有按紧钱包、坚决不为烂片埋单的权利。正如导演王小帅所言,“金扫帚”奖在快乐和幽默中,透着一种严肃和责任。电影人理应回应观众期待,拍几部记录这个时代中国人的内心、情感、命运的电影,拍几部直面现实、直击心灵的电影,这是其责任所系……[全文]

前言:七月流火,八月未央 主编:程青松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青年电影手册》姗姗来迟。其实,我们也希望能尽快的把最新的内容呈现给主持这本刊物的读者和观影者,希望今年在新星出版社落户以后,可以更加及时地给大家带来有意思的关于电影的文字。去年我们做了台湾电影专题之后,今年又送上了这期香港电影专题。1997年之后,香港电影在为了适应内地市场已经有了很多的变化,不少香港电影工作者还是在努力的保持香港电影叙事的那份特质,这一期香港电影专题的内容还是十分丰富,李照兴先生为我们提供了大力的帮助。……[全文]

“金扫帚奖”诞生记 耿聪

2009年的电影票房特别高,但是电影的口碑却不太好。在这种兴奋与失望的拉扯下,为了刺激中国电影质量与数量一同提升,2009年的11月份,有一天,《青年电影手册》主编程青松在编辑部的会议上,提出了创办了中国最令人失望电影——“金扫帚奖”这个概念。我记得程青松当时说,我相信,我们举办这个活动,不是对中国电影的“羡慕、嫉妒和恨”,而是爱。一种鼓励……[全文]

贾樟柯诗话第六代 贾樟柯

不要担心我们的偏执,电影应该是一种娱乐,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过去,现在都在捍卫电影作为娱乐的权利。但是,多元的态度不应该是专属于娱乐的专利,文化失去最后的栖身之地,大众的狂欢便开始成就新的专制。我们中的人,还会拍出各种各样的佳作,也会拍各种各样的烂片。但,我相信只要自我尚在,就能保留灵魂。只要对现实尚有知觉,就代表我们还有充沛的创造力……[全文]

娄烨点评王小帅《日照重庆》 娄烨

所有演员都很好,制作非常庞大复杂,但却看似简单,普通,随意,信手拈来。有很多细节经过非常严谨的考量,所以非常感人,比如,父亲在离开之前回到前妻住处,看到前妻的和睦的家庭生活。当然还有结尾……
看贾樟柯《海上传奇》让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很久没有回上海了,而小帅的《日照重庆》让我想一个人重回重庆。……[全文]

微博热议

前言:大雪小雪又一年 主编:程青松

2010年,北京迎来了一场大雪,《青年电影手册》2009年第三辑姗姗来迟。这让我想起了2009年11月初的那场大雪,在“华语电影青年论坛”上和台湾电影人戴立忍一见如故,聊起《青年电影手册》正在编辑中的“台湾电影专题”,他还为《青年电影手册》写下,“今生,见着最美的一场雪”的题词。一个月后戴导演凭借《不能没有你》斩下五项金马大奖,“台湾21世纪新导演领军人物”之一堪称名至实归……[全文]

距离,距离 崔卫平

总有朋友问我,什么地方能够看到那些独立制作的纪录片或者剧情片,比如我在文章中曾经提到的那些。在这里我郑重推荐一个去处,那就是位于798之内的“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影像档案馆”。与其他类似展示平台不同的是,它志在成为与中国电影资料馆相平行的中国独立影像库,除了展映之外,还致力于相关影片的收藏和研究……[全文]

周美玲访谈:温柔地呐喊 嘟嘟 三木

纪录片《私角落》开始,周美玲对于酷儿群体的表现受到了华语地区,乃至全世界观众的青睐。《艳光四射歌舞团》在金马奖拿下年度最佳台湾电影奖。刺青在柏林擒得泰迪熊,最佳同志影片奖。《漂浪青春》再次以她特有的青春风格,赢得观众认可。此次来京,周美玲与生活伴侣,同时也是工作上一直合作的摄影师刘芸后一同与观众做交流……[全文]

戴立忍:二十五年电影路 耿聪 林孝谦

  初中的时候我喜欢跑到录像厅看香港录像,有一部叫《台北晚五朝九》的三级片吸引了我,片中有一幕:衣着光鲜的都市男女依着自动售货机做爱……谁能想到,十年后,我和这位“三级片”导演在北京相遇,一见如故。我至今清晰的记得片中的高潮戏,被导演用售货机自动泄出一罐可乐来结束,这种电影的表现手法叫蒙太奇,而这位导演叫戴立忍……[全文]

姐姐妹妹CAMERA 贾樟柯

  电影学院四年,每星期看两部最新国产电影是学生必需的修炼。
  某周三的下午,教学楼前照例贴出告示,公告晚上要放的电影片名,其中一部《民警故事》,光片名就让我欢喜。那阵子我正痴迷默片,白天在课堂上对着电视机,恶补《卑贱的血统》《十月》之类的沉默经典,晚上有警匪戏看,有了调剂,自然开心。
  《民警故事》让我期待成龙式的飞车打斗。那时代电影学院还没有建自己的标准放映厅,看片要到北太平庄的洗印厂礼堂。晚六点前,又是几百个奇装异服的文艺青年,如河流般漫在街上,周围常有人诧异,下了自行车,担忧地问道:同学们,怎么又上街了? ……[全文]

对话女性导演唐晓白(节选) 赵静

  唐晓白,是强哥的老婆。强哥,是贾樟柯导演的监制周强。监制周强、导演贾樟柯和摄影师余力为被称做香港独立电影三兄弟,被香港电影工业所畏惧。听起来,江湖的意味颇深。唐晓白,也莫名的在工业之外和独立有了更深层次的意味。
  唐晓白,也是我采访的第一个女导演。2007年的12月25日,她和强哥补拍完她的第二部电影《完美生活》,在北京首都机场有三个小时的停歇。我就在那三个小时的时间,和唐晓白完成第一次见面和访谈。
  在采访的时候,我隐晦地告诉唐晓白我关于她的出生背景、过往生活多少有些了解,她却非常健谈且言辞清晰地告诉我关于她的故事、她故事中的母亲、以及她的电影和她对当下中国的认识……[全文]

宣言:《青年电影手册》的立场与态度 主编:程青松

踏入2009年,回顾2008年中国电影环境,我们深深感觉到中国电影批评实际上也已经站在转折点上。下面的文字将大致说明《青年电影手册》的立场和意见,也将说明我们对电影批评环境的期望与呼吁……[全文]

《集结号》的Kitsch美学与叙事 崔卫平

  我著文谈过《集结号》的叙事,现在来谈谈它的美学。而认识这种美学的性质需要事先做一些功课,做功课有一些难度,但不是特别难。
  有一个词始终没有流行开来,尽管与这个词关系紧密的米兰·昆德拉被认为是“小资先锋”读物,可见“小资”也是靠不住的。这个词叫做“Kitsch”,80年代末中国读者在昆德拉那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已经遇到过。但是这本书中文译者将它的意思译反了,译成了“媚俗”……[全文]

论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 朱大可

  从《啊,摇篮》的女主人公由悍妇向慈母转变的那个瞬间开始,经过《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的反复经营,某种我称之为谢晋模式的东西便进入中国电影史,成为最令人关注的文化现象之一。
  在谢晋模式中包含着各种表层和深部的文化密码,它们服从着某些共同的结构、功能和特性。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它的情感扩张主义:道德激情以影片主人公为中心机智而巧妙地向四周震荡……[全文]

《投名状》:大恶之下,焉存小善 郝建

  有感于《投名状》于2008年12月获得第45届金马奖,我认为本届评委没水平。
  从《投名状》看出一种时髦:价值判断的空虚和混乱。
  中国的许多导演在拍故事片的时候都有一种用含混来营造深沉的爱好。他们都躲避价值判断,或者没有能力对自己的人物做出价值判断,将根本的价值观判断悬空,这时候的深沉就只能是虚伪的吟唱甚至呼喊那邪恶的颂歌……[全文]

不透明的疆界 张献民

  我最近想的是有关透明度的概念,不透明可能永远是一种现状,透明也是有限度的。跟透明相关的就是一个最基准的框架,对个人来说可能是一个信息控制和信息的调配。我认为(经官方许可)可以向全民公布的信息也就是占总信息量的1%到2%,如果放大到全网络,把所有的条件都加上之后,绝对可能被批准公布的信息量扩大到10倍,也就是20%,还有绝大部分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所以,所有的人都有权利怀疑任何作品,这个怀疑是非常正当的……[全文]

《梅兰芳》:主题离散与政治解决 郝建

  陈凯歌的题材自留地:与父辈争斗、与规矩调情
  在电影《梅兰芳》里,我看到半个《末代皇帝》半个《霸王别姬》,被砍削掉的另一半,是艺术的执著和思想主题的深沉,那究竟是谁在砍削《梅兰芳》呢?
  说题材自留地不是说禁止别人染指踩踏,而是说这是陈凯歌先生一直在意、精耕细作的领域。陈凯歌导演喜欢关注生存中的许多困境,但是这一次他却未能对主人公的生存境遇做出较深刻的探索……[全文]

《似水流年》:我们的银幕记忆 唐科 程青松

  改革开放,这原本就是一场伟大的叙事,而且它还在进行之中。
  1978,改革开放元年,这年冬天,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提出,中国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
  1978~2008,三十年沧桑巨变,亦有光影一路相伴。
  中国电影也迅速地从禁锢到开放,不管是影片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迅速提高……[全文]

后记:我们的电影死了吗 宋健君

  ——我们的时代还需要巴赞倡导的那种“作者论”电影吗?还需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那种风格的电影吗?
  ——需要,完全需要。电影不光是娱乐。电影最初诞生的时候,那些《工厂的大门》纪录电影,还有卓别林的伟大的默片就像历史的胶片一样为我们呈现了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图景。中国的默片《劳工之爱情》也异常鲜活地为我们描述了当时人的爱情生活。
  我们现在的时代,改革开放已经进行30年了,物质生活逐渐富足起来了,电影院也逐渐多起来,但我们的电影却在远远落后于我们的时代和人民……[全文]

·姜文:电影创作应是自由的梦想。《青年电影手册》的批评也应当是:自由加独立。梦想与激情。
·王小帅:坚持独立批评的精神,看《青年电影手册》。
·章明:电影与青年同在,即使是侯麦,伊斯特伍德那样的青年。
·肖风:期待《青年电影手册》成为浩瀚影海中的灯塔。
·郭晓冬:愿我们的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
·田原:青年永远电影,电影永远年轻。
·姜宏波:特别高兴创建《青年电影手册》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来关注我们的电影产业。

·顾长卫: 热爱电影就把《青年电影手册》天天装在兜里放在心上吧。
·刘晓庆:《青年电影手册》开拓希望的路,我们都在路上。
·倪萍:青年爱电影,电影就永远年轻。
·宁瀛:期待《青年电影手册》。
·李少红:电影永远是青春的梦想。
·王超:不弃良知,独立品格,为电影人生之尊严,勇敢批评。
·路学长:关注电影本体,促进电影实践。
·佟大为:祝《青年电影手册》大卖。
·郝蕾:关心电影,关心《青年电影手册》。

专题内搜索

往期回顾